新聞動態(tài)
聯系我們
華域醫(yī)療科技(武漢)有限公司
聯系電話:13628688034
客服QQ:3614418248
地 址:武漢市洪山區(qū)關山街SBI光谷創(chuàng)業(yè)街1棟501
“氣血”是門玄學?氣血養(yǎng)生了解一下
來源:admin瀏覽量:發(fā)布時間:2024-12-24返回上級
“這是因為你氣血不足!”
你去看中醫(yī)的時候,
是不是常常聽到這么一句話?
對現代人來說,
“氣血”似乎成了一門玄學。
膚色發(fā)黃,毛孔增大,
面部生瘡,頭發(fā)枯黃,
心煩氣躁,困倦乏力,
肢冷畏寒,月經失調……
其實,
這可能是氣血不足找上門了。
那到底什么是氣血呢?
又應該如何補氣養(yǎng)血呢?
今天,小編就帶大家,
了解一下氣血以及溫養(yǎng)之道。
從中醫(yī)角度講,氣是人體的動力,血是這個動力的源泉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“人之所有者,血與氣耳?!比梭w一旦氣血不足,就容易導致臟腑功能減退,引起早衰。
女性天生與氣血有不解之緣。中醫(yī)認為,女人以血為本,月經、妊娠、生產,無不與血有關。
因每個月生理期會固定流失血液,女性更易患上缺鐵性貧血。
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誘因是氣虛體質兼夾陰虛體質。
![](/Public/upfile/article/202412241105538841.jpg)
看眼睛
俗話說“人老珠黃”,其實指的是眼白顏色變得混濁、發(fā)黃,有血絲,這表明氣血不足。
眼袋很大、眼睛干澀、眼皮沉重,都代表氣血不足。
看皮膚
皮膚白里透著粉紅,有光澤、彈性,代表氣血充足。
反之,皮膚粗糙無光澤,發(fā)暗發(fā)黃,長斑代表身體狀況不佳、氣血不足。
看頭發(fā)
頭發(fā)烏黑、濃密、柔順代表氣血充足;頭發(fā)干枯、易掉發(fā)、發(fā)黃、發(fā)白、開叉都意味著氣血不足。
看耳朵
通過搓耳能看出人體12筋脈氣血狀態(tài),搓耳五六下,觀察顏色:
如果耳朵顏色不易消退,說明有熱;如果耳朵紅色消退后反而發(fā)白,或者搓不紅,說明氣血不足。
摸手的溫度
如果手一年四季都是溫暖的,代表氣血充足,如果手心偏熱、出汗或手冰涼,代表氣血不足。
看睡眠
成人若能像孩子一樣入睡快、睡眠沉,呼吸均勻,一覺睡到自然醒,表示氣血很足。
而失眠、驚悸、多夢,一般代表血虛。
看運動
運動時出現胸悶、氣短、疲勞難以恢復的狀況,代表氣血不足,而那些運動后精力充沛、渾身輕松的人,說明氣血充足。
看月經
女性的月經和氣血關系十分密切,如果月經量突然減少,甚至停經,那么很可能是氣血不足所致。
溫馨提示:這些癥狀可能不會全部出現,根據個體情況,有的只有1-2種。相同的癥狀也有輕重之分,輕的癥狀可以食補,重的需遵醫(yī)囑,服藥治療。
不良生活習慣
不良生活習慣會引起氣血不足。比如經常熬夜、長期久坐或是整天躺著、不運動、勞累過度等。
脾胃虛
胃的消化功能減弱,則食量減少,脾虛則運化無力,氣血來源得不到保障。
思慮過度
思慮勞倦過度,會導致神疲乏力、心神不寧,出現心悸、健忘、失眠、多夢,甚至情志異常等癥狀。
思慮過度還會造成脾的運化失常,時間長了,脾氣虛弱,運化失調,氣血就會不足。
氣血不足如果不及時調理,五臟六腑長期受到傷害,可能會出現病理性損傷,引發(fā)各種慢性病,如心臟病、腦血管病、失眠、脫發(fā)等。
夏季是一年四季里面最好的補氣血季節(jié)。
此時補氣血不能過于滋膩,不然脾胃運化不了,促生痰濕熱;同時,夏天吃生冷寒涼、吹空調的機會太多,脾胃容易受寒,最好的方法就是溫暖脾胃、通補氣血、陰陽平衡。
百合紅棗銀杏羹
材料:百合,紅棗,白果,牛肉,生姜。
做法:瓦煲內加入適量清水,先用猛火煲至水滾,放入百合、紅棗、白果和生姜片,改用中火煲百合至將熟,加入牛肉,繼續(xù)煲至牛肉熟,即可放入鹽少許,盛出即食。
功效:補血養(yǎng)陰,滋潤養(yǎng)顏,潤肺益氣。
南瓜紅棗生魚湯
材料:南瓜,生魚頭,紅棗,生姜。
做法:將以上各物洗凈,南瓜需切塊,紅棗去核;生魚頭去鰓后剁成塊。生魚可用花雕酒、胡椒粉腌拌片刻后,起油鍋煎至微黃,再加入清水1300毫升和生姜,以武火滾沸后放入南瓜、紅棗,改中小火滾約20分鐘,下鹽調味即可。
功效:健脾胃、補氣養(yǎng)血,尤其適合女性食用。
當歸紅棗老鴨湯
材料:老鴨,當歸,紅棗,姜,清水。
做法:將老鴨斬塊汆水,當歸、紅棗洗凈,姜切片待用。凈鍋上火,放入清水、姜片、老鴨、當歸、紅棗,大火燒開轉燉50分鐘調味即成。
功效:補血養(yǎng)血,滋陰消暑、補虛養(yǎng)腎,適用于氣血不足、陰虛體弱及久病之后的人補血、增強免疫力。
除了在改善生活習慣的基礎上調養(yǎng)氣血及食補外,中醫(yī)還推薦了養(yǎng)氣血的三步法。
第一步:調脾胃
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,運動可健脾胃。適度運動對調氣血很有好處,除此之外,飲食調養(yǎng)可多吃南瓜、山藥、蓮子、扁豆、薏米等健脾益胃的食材。
第二步:養(yǎng)肝血
肝藏血,主疏泄,調氣機,有助脾胃運化,因此養(yǎng)肝血是調氣血的根本。
兩手伸直,手心相對,上下搓,前后揉,然后兩手做“負陰抱陽”的動作——右手包著左手。
此外,中醫(yī)認為“肝郁則脾虛”,因此切忌生氣,保持良好的情緒很關鍵。
第三步:遠寒邪
中醫(yī)認為,寒邪會讓血液瘀滯,經絡不暢,氣血生化受阻,極易導致關節(jié)病變、腸胃不適或誘發(fā)咳嗽。
天冷的時候出門,務必做好保暖措施,在家要忌食寒涼、溫水泡腳、勤做按摩。
你去看中醫(yī)的時候,
是不是常常聽到這么一句話?
對現代人來說,
“氣血”似乎成了一門玄學。
膚色發(fā)黃,毛孔增大,
面部生瘡,頭發(fā)枯黃,
心煩氣躁,困倦乏力,
肢冷畏寒,月經失調……
其實,
這可能是氣血不足找上門了。
那到底什么是氣血呢?
又應該如何補氣養(yǎng)血呢?
今天,小編就帶大家,
了解一下氣血以及溫養(yǎng)之道。
從中醫(yī)角度講,氣是人體的動力,血是這個動力的源泉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“人之所有者,血與氣耳?!比梭w一旦氣血不足,就容易導致臟腑功能減退,引起早衰。
女性天生與氣血有不解之緣。中醫(yī)認為,女人以血為本,月經、妊娠、生產,無不與血有關。
因每個月生理期會固定流失血液,女性更易患上缺鐵性貧血。
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誘因是氣虛體質兼夾陰虛體質。
![](/Public/upfile/article/202412241105538841.jpg)
看眼睛
俗話說“人老珠黃”,其實指的是眼白顏色變得混濁、發(fā)黃,有血絲,這表明氣血不足。
眼袋很大、眼睛干澀、眼皮沉重,都代表氣血不足。
看皮膚
皮膚白里透著粉紅,有光澤、彈性,代表氣血充足。
反之,皮膚粗糙無光澤,發(fā)暗發(fā)黃,長斑代表身體狀況不佳、氣血不足。
看頭發(fā)
頭發(fā)烏黑、濃密、柔順代表氣血充足;頭發(fā)干枯、易掉發(fā)、發(fā)黃、發(fā)白、開叉都意味著氣血不足。
看耳朵
通過搓耳能看出人體12筋脈氣血狀態(tài),搓耳五六下,觀察顏色:
如果耳朵顏色不易消退,說明有熱;如果耳朵紅色消退后反而發(fā)白,或者搓不紅,說明氣血不足。
摸手的溫度
如果手一年四季都是溫暖的,代表氣血充足,如果手心偏熱、出汗或手冰涼,代表氣血不足。
看睡眠
成人若能像孩子一樣入睡快、睡眠沉,呼吸均勻,一覺睡到自然醒,表示氣血很足。
而失眠、驚悸、多夢,一般代表血虛。
看運動
運動時出現胸悶、氣短、疲勞難以恢復的狀況,代表氣血不足,而那些運動后精力充沛、渾身輕松的人,說明氣血充足。
看月經
女性的月經和氣血關系十分密切,如果月經量突然減少,甚至停經,那么很可能是氣血不足所致。
溫馨提示:這些癥狀可能不會全部出現,根據個體情況,有的只有1-2種。相同的癥狀也有輕重之分,輕的癥狀可以食補,重的需遵醫(yī)囑,服藥治療。
不良生活習慣
不良生活習慣會引起氣血不足。比如經常熬夜、長期久坐或是整天躺著、不運動、勞累過度等。
脾胃虛
胃的消化功能減弱,則食量減少,脾虛則運化無力,氣血來源得不到保障。
思慮過度
思慮勞倦過度,會導致神疲乏力、心神不寧,出現心悸、健忘、失眠、多夢,甚至情志異常等癥狀。
思慮過度還會造成脾的運化失常,時間長了,脾氣虛弱,運化失調,氣血就會不足。
氣血不足如果不及時調理,五臟六腑長期受到傷害,可能會出現病理性損傷,引發(fā)各種慢性病,如心臟病、腦血管病、失眠、脫發(fā)等。
夏季是一年四季里面最好的補氣血季節(jié)。
此時補氣血不能過于滋膩,不然脾胃運化不了,促生痰濕熱;同時,夏天吃生冷寒涼、吹空調的機會太多,脾胃容易受寒,最好的方法就是溫暖脾胃、通補氣血、陰陽平衡。
百合紅棗銀杏羹
材料:百合,紅棗,白果,牛肉,生姜。
做法:瓦煲內加入適量清水,先用猛火煲至水滾,放入百合、紅棗、白果和生姜片,改用中火煲百合至將熟,加入牛肉,繼續(xù)煲至牛肉熟,即可放入鹽少許,盛出即食。
功效:補血養(yǎng)陰,滋潤養(yǎng)顏,潤肺益氣。
南瓜紅棗生魚湯
材料:南瓜,生魚頭,紅棗,生姜。
做法:將以上各物洗凈,南瓜需切塊,紅棗去核;生魚頭去鰓后剁成塊。生魚可用花雕酒、胡椒粉腌拌片刻后,起油鍋煎至微黃,再加入清水1300毫升和生姜,以武火滾沸后放入南瓜、紅棗,改中小火滾約20分鐘,下鹽調味即可。
功效:健脾胃、補氣養(yǎng)血,尤其適合女性食用。
當歸紅棗老鴨湯
材料:老鴨,當歸,紅棗,姜,清水。
做法:將老鴨斬塊汆水,當歸、紅棗洗凈,姜切片待用。凈鍋上火,放入清水、姜片、老鴨、當歸、紅棗,大火燒開轉燉50分鐘調味即成。
功效:補血養(yǎng)血,滋陰消暑、補虛養(yǎng)腎,適用于氣血不足、陰虛體弱及久病之后的人補血、增強免疫力。
除了在改善生活習慣的基礎上調養(yǎng)氣血及食補外,中醫(yī)還推薦了養(yǎng)氣血的三步法。
第一步:調脾胃
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,運動可健脾胃。適度運動對調氣血很有好處,除此之外,飲食調養(yǎng)可多吃南瓜、山藥、蓮子、扁豆、薏米等健脾益胃的食材。
第二步:養(yǎng)肝血
肝藏血,主疏泄,調氣機,有助脾胃運化,因此養(yǎng)肝血是調氣血的根本。
兩手伸直,手心相對,上下搓,前后揉,然后兩手做“負陰抱陽”的動作——右手包著左手。
此外,中醫(yī)認為“肝郁則脾虛”,因此切忌生氣,保持良好的情緒很關鍵。
第三步:遠寒邪
中醫(yī)認為,寒邪會讓血液瘀滯,經絡不暢,氣血生化受阻,極易導致關節(jié)病變、腸胃不適或誘發(fā)咳嗽。
天冷的時候出門,務必做好保暖措施,在家要忌食寒涼、溫水泡腳、勤做按摩。